學會調(diào)整父子關系間的準則

  說起歷史,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以其悠久而自豪。儒家思想統(tǒng)治中國幾千年,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準則就是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。君臣之間無平等可言。君位高堂,“能察秋毫之末”;臣位階下,說話須察言觀色,擇其“喜”而報。如要較真兒也可以,只有“死諫”一條路,連后事也不用準備。

  追根溯源,君臣關系是仿效父子關系而來的。人類社會關系是先有父子,后有君臣。君也好,臣也好,首先還是父,是子,比如人們常說的“君臣如父子”,子民們稱關心百姓的官吏為“父母官”,褒之為“愛民如子”。

  父子是什么關系呢?那便是父對于子,有絕對的權(quán)利和戒嚴,子對于父,唯命是從而已。就說我們自己吧,應該承認這樣一個事實:盡管皇帝早就倒臺了,但我們中的大多數(shù)人在做兒女之時,與父輩對話多半會有矮三分的感覺,而且,話還不能“完全徹底”地講完;后來自己做了父母,在與兒女對話之時,也總難免有些居高臨下之感。

  以后,隨著你出家門,進學校,這種關系也就與之相隨,帶到了師生之間;參加了工作,這種關系又擴展到師徒之間、上下級之間。

  我認為怎樣做好父親,實際上就是如何調(diào)整父子之間關系準則的問題。這是我們炎黃子孫反省自己民族文化,中興國運之大事,切莫等閑視之。

  “養(yǎng)不教父之過”

  我們該怎樣做父親呢?我們祖上的父親們總結(jié)過一句話,叫做“養(yǎng)不教,父之過”。短短六個字,講明了做父親的責任。

  養(yǎng)不必說,現(xiàn)在家家戶戶有過之無不及。

  教,教什么呢?民以食為天,就以食為例。有的父親教孩子吃飯,有的父親教孩子做飯,有的父親教孩子買飯,有的父親教孩子掙飯,不到萬不得已,沒有一個父親會誠心實意教孩子要飯的,但是,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教孩子怎樣做人。

  教,還有個怎么教法的問題。我以為教子主要靠以身作則,潛移默化。父母如何對待爺爺奶奶姥爺姥姥,子女便可能如何對待父母;父母如何對待學習、工作和人際關系,便是子女如何對待學習、工作和人際關系的榜樣。有些年輕父母在補習夜大一類,本是好事,可是考試回家把書包往墻角隨便一扔,大喊一聲“60分萬歲”,你怎么要求孩子去考100分呢?為了房前屋后綠豆大一點兒事你和鄰居大吵大鬧一頓,你怎么要求孩子和小朋友同學之間仁義友愛呢?

  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施于人又怎么樣呢,當心效仿你的子女“報復”你!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(nèi)回答您!